三季度我省中药材价格高位企稳
来源:安徽价格信息 发布时间:2023年12月04日
自2017年以来,国内部分中药材价格上涨明显,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一路上扬,今年以来受疫情放开、减产减种、消费需求增加、人工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,我省一些中药材价格波动加剧,三季度整体呈现高位趋稳态势。
一、价格情况
自年初起,中药材市场价格以涨为主,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持续上行。七八月多数中药材品种受到淡季影响销量下降,九月正值国际(亳州)中医药博览会暨第39届全国(亳州)中药材交易会,按照金九银十销售传统,中药材市场逐步迈入销售旺季,但由于前期累计涨幅较大,目前市场整体上涨动力不足,仅有个别热点品种走势强劲。
据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显示,今年三季度,中药材价格指数平均数值为1710.22点(以2017年3-4月份平均价格为基期,下同),较一季度、二季度分别上涨8.96%、4.9%,较去年同期上涨17.06%。9月份,中药材价格指数月度平均值为1717.03点,较1月份、8月份分别上涨11.15%、0.42%,较去年同期上涨16.73%。
图1:亳州中药材价格指数走势图
分类别看,三季度,12个中药材大类中8涨4跌,其中,根及根茎类、藤木类、动物类涨幅居前,环比分别上涨9.26%、6.19%、5.47%;叶类、草类、花类环比分别下跌为3.19%、2.84%、1.31%。
从品种看,在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交易的2800多个品种中,三季度涨价、跌价品规分别占比24%、26%,持平品规占比50%。其中,刺五加、附子、猫爪草、鱼腥草、荆芥价格环比涨幅分别达137%、118%、73%、47%、31%;杭菊花、青葙子、罗汉果、马鞭草、樟脑价格环比跌幅分别为53%、52%、50%、42%、30%。
图2:三季度环比涨幅较大的部分品种(单位:元/公斤)
图3:三季度环比跌幅较大的部分品种(单位:元/公斤)
二、原因分析及后期走势
中药材价格波动受供需关系因素影响较大,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。
一是自然灾害导致减产。今年以来,洪涝、干旱、台风、强降雨等自然灾害频发,对部分中药材生产影响较大。浙贝母受天气因素影响,贝种霉烂现象增多,下种面积减少;巴戟天因广东地区台风强降雨导致新货产量减少;党参产区因冰雹低温天气影响长势欠佳;荆芥因夏季河北主产区发生涝灾,减产导致市场价格攀升。
二是盲目生产加剧市场波动。药农跟风种植现象普遍,引发市场剧烈波动。在价高的利趋下,药农集中种植某个药材品种,导致该品种产量增加,随之价格下行;反之,对于价格低的品种,药农种植积极性不高,种植量下降又推动后期价格上涨。青葙子由于货源紧缺行情曾创下百元的历史高价,药农大量种植,导致今年产新后货量增加,行情直线下滑;罗汉果产地发展规模扩增,自产新以来行情逐步回落,三季度跌幅达52.6%。
三是资本炒作推波助澜。据部分中药材企业及药商反映,今年以来中药材价格一路上行,吸引了大量社会游资进入中药材市场,助推了中药材价格上涨,也增加了市场风险。
后期走势:秋季步入了根茎类及果实种子类中药材的产新季,是传统中药材销售旺季,当前中药材市场总体处于中高价位水平,预计后期随着产新品种相继增多,药品生产企业积极备货,走销量有所提升,中药材价格整体将继续呈现高位趋稳态势。
三、相关建议
加强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,帮助药农针对不同药材种植特性做好防灾减灾工作,稳定药材生产。及时发布市场动态信息,灵敏反映市场供需和价格变化状况,科学引导药农有序生产种植。加大中药材市场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哄抬和操纵药材价格、投机炒作等扰乱市场秩序违法行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