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新方案出台 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工作驶入“快车道”
来源:央视网 发布时间:2025年02月10日
央视网消息:2月9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对外发布《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推动风电、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。
本次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三方面,一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。新能源项目上网电量原则上全部进入电力市场,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。二是建立支持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价格结算机制。三是区分存量和增量项目分类施策。存量项目的机制电价与现行政策妥善衔接,增量项目的机制电价通过市场化竞价方式确定。
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副院长陈大宇称:“新能源电量全量入市后,我国发电侧80%左右的装机容量和接近80%的发电量以及用户侧80%左右的用电量都进入了市场。三个80%的实现,表明我国绝大多数电量真正入市,将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奠定坚实基础,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工作将进入‘快车道’。”
方案提出在推动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的同时,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,对纳入机制的电量,当市场交易价格低于机制电价时给予差价补偿,高于机制电价时扣除差价。通过这种“多退少补”的差价结算方式,让企业能够有合理稳定的预期。
陈大宇表示,这次改革为新能源电价市场化配置了场外保障机制,即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,相当于为新能源参与市场在场外上了个保险,免除了新能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后顾之忧。
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,本次改革对居民、农业用户电价水平没有影响,这些用户用电仍执行现行目录销售电价政策。对于工商业用户,静态估算,预计改革实施首年全国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,电力供需宽松、新能源市场价格较低的地区可能略有下降,后续工商业用户电价将随电力供需、新能源发展等情况波动。
陈大宇称:“新能源全量入市后,由于存量项目采用了‘电力市场电价+场外差价结算’机制,用户支付的费用没有变化。但是增量新能源项目提高了投资效率,用户支付的费用可能会有所下降。”
业内人士表示,新能源上网电价全面由市场形成,存量增量分类实施支持措施,有利于形成真实的市场价格,促进电力资源高效配置,引导新能源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各类电源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体现,更好引导新能源与调节电源、电网协调发展,能够极大促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。